《方太人文管理方式》问答精选
2022-06-14 08:40:02

2022年5月31日—6月2日,方太文化践行营课程——《方太人文管理方式》圆满结课!

方太集团人员&文化体系副总裁—蔡江南先生携4位实战高管结合方太26年实战经验,在线为47家企业从人力资源规划、招聘、绩效、价值分配等内容展开剖析通过授课答疑、案例分析、研讨分享、方案制定等形式,带大家学习相关理念、流程体系与方法!

课程直面企业家最真实的困惑。在此,我们精选了本期课程交流环节中的部分问答,希望能与您产生共鸣!

「问题一」

 

➤ 如何能将我们的战略跟员工的个人绩效挂钩?

 

将个人指标与战略挂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这个是通过战略解码的过程实现的。战略解码的一个基本过程就是将任务进行分解,如果能够将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,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能实现将战略目标解码到个人。

 

通俗来讲,比如一个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拿下一个顾客或者解决一个渠道,那么要达成这个目标,前期需要有哪些市场行为,并且提供相应的产品去满足客户需要,另外产品投入市场还需要做哪些事情?首先将任务进行解码,把任务分解之后,就能找到对应的谁应该去承接这个任务,在他相应的指标当中就可以去对应任务,这就实现了他个人的指标与战略的链接。

 

除了把任务分解到个人,也可以让相关员工的指标与总目标挂钩,这也是很多公司的做法。不同类型的员工在承担的比重上会有差别,越靠近任务上层他的比重就会比较大,靠近任务下层那他的比重就会小一点。

 

但是一般而言,将员工与总目标挂钩的方法,效果不是特别理想。在考核的时候有一句很经典的话——员工只会做你要求或者定了指标的事,而不一定会做你希望他做的事。比如,将员工指标挂钩整体的总目标,我们希望员工能为了实现目标,想方设法去考虑这些问题,甚至做一些与总目标相关的本职范围外的工作,但是在现实来讲,实际的情况和我们的想象还是有差距的。因此,在制定绩效的时候还是要建立更加精准的目标,把任务分解下来。

 

第二个,越往下层走一个员工的目标不见得都是战略目标,因为我们的工作指标会来源于三个方面。第一个方面,首先他会来源于战略,第二个方面他会来源于工作职责,岗位职责决定了他要负责的事情,但是这些事有很多不一定是属于公司战略方向。不是公司战略并不意味着这个事情不用做或者不重要,而是相对而言,这是他这个岗位必须履行的。

 

第三个是来自于流程责任除了在岗位上,员工还处于一定的流程上,可能因为流程、因为项目也会对他提出一些要求。所以一个员工的指标其实是来源于三个方面,来源于战略、来源于职责、来源于流程。

 

通过解码把工作进行分解,让个人绩效与公司战略挂钩的过程当中,人力资源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机制的运作者,而不是裁定者。一个员工的指标应该怎么定,人力资源更多的只看一些规范性的问题,具体的指标是由员工和他的上级,以及他上级的上级,最多两级去确定的。

「问题二」

 方太在蓝领员工的人员流动上会做哪些工作呢?

 

制造业的员工流动确实会比较大,方太每年对于人员流动以及人员流失都会做很多的工作去分析。目前方太蓝领员工的流失率在整个行业来看是很低的。针对这个我们也分析了,为什么方太的流失率能做到这么低呢?

 

从文化来讲,企业需要给到员工特别是蓝领员工更多的尊重感。蓝领员工选择一家企业更多的关注到这个企业提供的薪酬是否合理?工作环境是否有安全保障?在生活上是否提供了人性化的关怀?以及在企业文化方面对于蓝领群体是否有特别的关注和尊重?

 

针对这些问题,方太在供应链体系有四大特色文化,第一是品质文化,这是我们的根本,第二是工匠文化,第三是革新文化,第四是孝悌文化。

 

这里着重介绍两点,首先是孝悌文化。为什么选择在整个供应链体系推孝悌文化呢?孝悌文化更多的是教导我们如何亲人建立链接,在供应链体系中,管理者和员工通过孝悌文化的理念的导入,让大家能真正成为一家人,给到员工足够的尊重感,让员工在部门里能像在家一样,整个组织让他处于一种安全放心的环境里,并且提供足够的关怀。

 

第二点是工匠文化,方太的工匠文化更多的是想给员工传递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,希望我们的员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极致。同时跟工匠文化配套的有工匠技能等级评定制度,方太对于每一个蓝领员工在公司的发展是有明确的要求和路径的。一个普通员工进入方太,一方面可以发展成工匠,一方面可以发展成技术员,一方面可以发展成管理者,比如班长,也可以发展成白领员工,他有多种发展路径可以选择。

 

所以,通过这两种文化,一方面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尊重感,一方面给员工充分的发展。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,我们对于员工的分析更多的停留在他们要什么,通过我们的能力和公司文化的匹配能够给员工提供什么,最终达成共识,实现共赢。这是让一个员工能够在企业里长期服务的一个根本。

「问题三」

首先要去识别这个平衡的点是来自于哪里,如果原因是,比如说我们公司现有的水平就在市场上处于中低位,那么首先是要去调整内部的水平。事实上,我们解决过程当中像之前讲的一样,要认识到这种不平衡是主观存在的,我们也不要太介意这个问题。

 

第二个,薪酬的平衡就是呈现一个,从平衡到打破到平衡的过程,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状况。怎么去解决内部的问题呢?第一,比如说通过两到三年的调薪,把内部的调薪资源更多的倾斜给我们在职的老员工,来解决这个平衡的问题。

 

另外就是通过一些结构方式调整,比如说方太的中长期的激励——身股,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。再比如海康,他们会采用一种方式,让老员工有更高比例月薪的年终奖来解决这个问题。公司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些适合的结构方式来调整薪资的平衡,这个是相对比较偏技术层面的东西,但是究其本身还是要针对公司的情况去分析,去看问题出在哪里,再去对症下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