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太文院
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,经常需要做出决策,如何结合自身及企业现状,做出科学、可行的正确决策,是很多企业家关注的重点,也往往是难点。其实,《中庸》里已经给出了理性的决策参考体系, 也是周公做礼乐制度时所参照的依据,这就是六度决策之道。
《中庸》讲到:“故君子之道:本诸身,徵诸庶民,考诸三王而不缪,建诸天地而不悖,质诸鬼神而无疑,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。” 六度决策之道的六度即六个角度,分别为:本诸身、徵诸庶民、考诸三王、建诸天地、质诸鬼神、百世以俟圣人。周公用好了六度决策,制定的礼乐制度备受孔子推崇,指导周朝江山运转约800年,助力周朝成为中国现知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。企业家用好这六度决策,也能理性决策,助力企业更好发展。
以下内容根据王西胜老师在第二期方太文化修炼营讲解《中庸》的课程内容整理。王西胜老师师从民间国学大师(屈子之后)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二十载,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的义务弘扬传播工作,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工作委员会高级讲师、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、第十五届菏泽市政协委员等。
01、本诸身
“修身则道立”,决策前首先要看自己的修身程度。不修身就容易“德不配位”,没有福报、没有智慧,就成就不了相应的事业。当修身达到可以做某项决策的时候,就像春天草木返青、百花盛开,这是自然而然的力量,内心会觉得很有底气。
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或者要做一个决策的时候,自己觉得特别犹豫、特别彷徨,那就是“德”还没有达到,内心还不足以强大到支撑决策的制定。一个人的内在的力量充足时,自然会有外在的表现,正如孟子说的“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
“本诸身”,不修身德行就不够,德不足就不足以配其位。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,就算勉强去做,也很难有好的结果。成功在内不在外,先把德行修足了、福报攒够了,时机成熟时该干就干。
02、徴诸庶民
“徴”指引发响应,引发彼此关联;“庶民”就是百姓,所谓“徴诸庶民”就是在百姓中引发响应。对于企业来说,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提前进行考察,根据客户需要何种产品和服务来决定自己需要做的业务,而不是根据自己想做什么业务来决定。
实际上,这也涉及到市场的问题,市场与顾客是相连的,企业要评估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所需?是不是可以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?如果可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,满足并创造顾客需求,那么企业家就可以下决心干这个事情。
顾客需要某项产品或服务,引发了企业的信心;企业有这项产品或服务,也引发了顾客的兴趣和信心,彼此之前互补相合,引发两者彼此关联,这就是“徴诸庶民”。
03、考诸三王
第三个角度是“考诸三王”,就是看要做的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。如果过去的先行者有人做过这个事情,那我们就可以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,提前规避一些风险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起点也随之变高,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缩短研发周期、节约成本等。
假如没有前辈的成功经验可借鉴,那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。虽然经验不足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,但是只要前两个角度即本诸身、徵诸庶民符合,企业也可以尝试。就像改革开放,虽然没有任何现成的样板可供参考,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也获得了成功。
如果对照先行者的经验、经历,有可以借鉴的,那我们就借鉴;如果不能借鉴,那我们就想办法进行开创,这就是“考诸三王而不缪”。
04、建诸天地
第四个角度是“建诸天地”,建是建设、建立的意思,这里的“天地”实际上指的不是现实意义的“天地”,而是指现在所处的时代。“建诸天地”其实就是要看所处时代的理念价值、文明标准、价值观等内容,我们所做的决策要和所处的时代相契合。
这个角度也是告诉我们要把握历史的机遇,哪些是社会所倡导的、认可的、给予政策大力扶持的,那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做;哪些是禁止的、不能干的、过时的,那我们就要做好决策。
把握这一条做决策,就是清楚当下时空适合做什么、不适合做什么,清楚什么是得到支持鼓励的、什么是不被认可的,清楚什么是有发展前景的、什么是过时落伍的,做出与当前所处时代契合的决策。
05、质诸鬼神
所谓“鬼神”,“鬼”是祖先,“神”是社会全民族的那些英雄人物,那些有恩德于天下的圣贤。祖先与圣贤都有他们的心愿,我们做决策时,如果能与祖先和圣贤的伟大心愿进行链接与承接,我们所做的事的格局就会不一样,就不仅仅只是追求做点生意赚点钱,而是愿意去真正造福天下,这才是“事业”。
如果我们愿意和孔子、张载先生、阳明先生等人做同道中人,就算“不为天地立心,不为生民立命”,能不能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?如果有这个想法,实际上也是在“质诸鬼神”,与祖先和圣贤关联起来。
这一条与“考诸三王”的区别在于,“考诸三王”是指借鉴同行的前辈的经验,而“质诸鬼神”是承接祖先和圣贤的心愿,他们不一定是我们的同行。“质诸鬼神”就是承接祖先和圣贤的能量,追求事业而不是生意,自然也会获得帮助和支撑。
06、百世以俟圣人
“百世以俟圣人”就是向未来观望,评判可持续发展性、前瞻性,我们目前所做的产品或服务今年能做,但是明年还能不能做?5年之内能做,5年后能不能做?百年之内能做,过了百年还能不能做?
一世为300年,百世就是3000年,这是相当长的时间。从孔子的时代到现在有2500年,从周公的时代到现在大概是3000年,这就是百世。我们现在学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部分,基本都是周公时期定型下来的,然后由孔子集大成并进行弘扬。百世之后,还有人学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,这就说明周公的前瞻性和预见性。我们所做的决策,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,经得起后代的推敲。
掌握这六度决策的评审功能,我们就可以盘点六个角度,进行理性决策。如果一件事情达成了本诸身、徵诸庶民、建诸天地三个角度,也就是先盘点自身有没有做好,盘点市场、客户的需求,盘点所处时代有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机遇,这三个角度满足了,这个决策就可以做。
在这个基础上,如果满足考诸三王,也就是有先行前辈的经验助力,那决策所做的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好;如果能同时满足质诸鬼神,承接祖先和圣贤的心愿,那我们的格局就会更大;如果同时还能向未来观望,达到百世以俟圣人,那就有希望做到百年老店、千年老店,持续经营发展。